扬眼


扬子晚报推出《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首批70位老兵影像入库,幕后故事令人动容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70年后,扬子晚报推出“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多路记者历时一个月,寻访到首批70多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今天这些老兵将在本报精心制作的“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H5互动产品中与大家见面。

H5产品: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欢迎点击、收藏、转发

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老兵影像库还在扩容,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老兵影像入库。

老兵们的故事令人唏嘘,寻访过程中的幕后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专题报道组

 

致敬——

一个月留存70多位老兵影像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作为媒体,如何向当年“最可爱的人”致敬?

有人提议,寻访至少70位依然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并用影像记录他们,以H5的形式制作成“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以此向这些老兵致敬,也算是为他们做点事。

但也有人迟疑:“时间紧、任务重,老兵住哪都不知道,能寻访到这么多人吗?”

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试一试,因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说做就做!多路记者同时出击,很快,南京、苏州、无锡、淮安、常州……老兵的线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视频部也迅速行动,主动上门安排拍摄。

短短一个月,70多位老兵的影像就收集完成,视频编辑加班加点制作了精美视频,美编肖甜设计了精美的H5产品,最终完成了“影像库”的搭建。

截至发稿时止,我们的老兵影像库仍在扩充。

感动——

小区保安带着记者找老兵

在采访抗美援朝老兵过程中,“感动”是被记者最常提及的词。

驻宿迁记者高峰在寻访老兵范立忠时,一位小区保安听说后,当即骑车带着记者爬楼找到了范立忠。这位保安说,平时听说过老人的事迹,他从心底敬重老人,敬重英雄。

驻盐城记者施广权接到拍摄抗美援朝老兵的任务时,先是一筹莫展。老兵怎么寻找?询问了几个县宣传部的同志,他们也不知道。这时,在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工作的姐夫一个电话,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抗美援朝的老兵都要到他所在的局里申报抗美援朝纪念章。姐夫就帮忙和各个乡镇退役军人事务站联系,把每个老兵的联系方式和基本的资料发给我。”施广权感激地说道。

10月20日,施广权约了四位抗美援朝老兵,这四位老兵分布在三个乡。在导航过去的途中,因为村部已经搬迁,导航导的还是错误的位置,一时也问不清具体位置。施广权给在特庸镇派出所任所长的高中同学打了电话。听说要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同学二话没说,立即让副所长唐于勇和村里书记联系,带着记者找到要采访老兵的家。

郑重——

96岁老兵接受采访前先理发

驻淮安记者朱鼎兆在采访96岁老兵顾春荣时,原本想在房间内请老人躺在床上接受采访,但老人不肯,对记者摆摆手、用手指指外面,照顾他的女儿立刻明白,为其穿衣、戴帽。

刚在院内坐下,老人突然把帽子取下,坚持理完发再接受记者采访。女儿告诉记者,老爷子前两天得知记者要采访,向她提了个要求,一定要理发后再接受采访。由于老人听力下降,整个采访在他的女儿提示下才得已完成。每当提到他的连队指导员,老人就开始哽咽,泪水就从眼角流下,他的女儿说,前些天,老人在讲述自己经历,提到指导员时,哭得向个孩子。

图片老兵顾春荣坚持理完发再接受记者采访

驻苏州记者顾秋萍,来到苏州吴江永鼎医院住院部,采访96岁的老兵叶国清。采访当日,叶老早早地就做好了准备,病床上放着他的各种功勋章、纪念章。

“这是抗美援朝的勋章,这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勋章……”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回忆起那段艰苦的烽火岁月。虽然耳朵不太好,但叶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抗美援朝牺牲了很多志愿军战友,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我们不能忘了他们!”。

随后他郑重地穿上泛黄的旧军装,让女儿把大大小小十几枚勋章别在胸前,庄严敬礼。顾秋萍由衷地感叹,“唯愿这些老英雄们都能够健康长寿!”

惊喜——

采访恰逢老兵90岁生日

图片90岁生日的老兵王玺敬礼照

10月20日,驻扬州记者陈咏前往扬州市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二所采访90岁的老兵王玺。这位爱写诗的老战士一见到记者,就拿出自己的诗集给记者看。

“望着广袤的原野,听着节奏的乐章。迎着和煦的春风,嗅着花草的芳香。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着援朝的战场。握着手中的钢枪,对着西方的豺狼。” 这是王玺当年前往丹东,准备入朝作战,在闷罐车中写下的一首诗。

“抗美援朝第二年,换防离阵到成川。清晨盛教塘边走,忽见塘冰水浪翻。救命无暇虑自己,棉衣甩掉冰窟钻。推脱多次莹得救,盛教力竭再未还。”这是王玺晚年怀念战友罗盛教的一首诗。王玺与罗盛教同年,当年一个是团部卫生员,一个是师部文书,住得很近,相互熟悉。他至今还记得罗盛教牺牲的那个清晨。

采访当日,恰逢王老90岁生日。他拿出纸和笔,当场写下一首《七律.战斗的脚步》:辽沈平津摆战场,南下脚步达西川。回师湘西剿土匪,近邻朝鲜起狼烟。抗美援朝四年整,国泰民安建家园。离休来到扬州府,花园城市度晚年。

图片

老兵王玺创作的《七律.战斗的脚步》手稿

贴心——

军休所“骗来”爱干净的老兵

驻无锡记者张建波按约定前往溪南军休所采访老兵舒有幸的时候,军休所工作人员一边张罗老人落座,一边悄悄地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本来,工作人员想安排老人在家接受采访,但几番权衡后,还是决定动员老人到所里接受采访。

原来,92岁的老人很爱干净,每天都自己打扫卫生,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以前,为了接待一些人来访,老人每次都是起早贪黑地忙活,就为了让来人进屋觉得干净、整洁、舒服。不能怠慢对方,这是舒有幸的“待客之道”。

但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军休所的工作人员不想让老人太忙,就借着当天要颁发纪念章的“由头”,说服老人到所里接受采访。“不然他又要睡不好,一大早就起来收拾。”

图片

每天两顿小酒的老兵舒有幸敬礼照

现场,这位湖南走出来的老战士着装整洁,精神抖擞。说到每天两顿小酒这一雷打不动的“习惯”时,老人被工作人员的介绍弄得哈哈大笑。看着老人的豁达和工作人员的周到,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默契,让人深受感动。记者也感佩于军休所对老战士体贴入微的关心,他们将拥军、爱军做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反客为主——

老兵制作《家》报反采记者

图片

老兵冯树凭制作的《家》报

10月9日上午,记者黄凤和摄像赵雨晨前往南京第十二离职休养所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冯树凭。冯老虽年事已高,但思维敏捷生活乐观,退休后与老伴一起制作了一份《家》报。

于是,当天本想采访拍摄冯老的记者,反倒成了被采访、被拍摄的对象。

上午采访结束,晚上19时许,冯老就给记者发来一份他刚制作好的《家》报,把当天采访情况以及照片排上去了。“做了多年的记者,没想到自己也成了别人的报道对象。”收到报样的黄凤被深深感动。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随后几天,《家》报还连续制作了多期相关内容。

记者手记:

留存老兵,致敬最可爱的人

采访的70位老兵,由于年事已高,他们中有的思维和口齿都不怎么清晰了;有的记忆衰退,难以详细回忆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但当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时,他们都表示无怨无悔。

战争年代,他们为国披战甲;战火平息,响应号召建设家乡。在他们身上,彰显了激情燃烧后的高风亮节,诠释了“岁月增中减,年华朝夕间”的平凡与伟大。那些情感与追求,因为纯粹,所以珍贵。

“感动、真的很感动。”在记者写稿的时候,他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英雄是熠熠生辉的星辰,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的灯塔。岁月催人老,当年鲜衣怒马的小伙子、“花木兰”,转眼已是暮年。但在镜头下,我们分明感受到,时光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英雄坚毅的目光和心中的信仰。

让我们一起收藏并转发老兵们的影像,用这样的方式,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校对 丁皓宇

编辑 : 陶善工

 
看全文
下载扬眼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