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


心理 | 懂事娃心里的委屈,爸妈知道吗?

   在《少年说》节目的舞台上,一位姐姐对弟弟的喊话,让台下的妈妈泪流满面,“我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怕他们对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懂事的孩子让观众心疼。现实生活中,家有懂事的孩子总是让别人羡慕,而心理专家发现,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当中不少人其实内心酸楚,“做自己,不要委屈自己”成为他们无法诉诸于口的渴望。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懂事”的姐姐喊话弟弟,感动哭妈妈

  相信不少二胎家庭的父母,都对大宝说过类似:“你比他大,让着点弟弟/妹妹”这样的话。之前《少年说》节目中也有不少这样引发孩子抗议的家长。但专家认为,“公平”是二胎竞争的“毒药”,父母要做的不是保证他们每个人的公平,而是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不怀疑你可能更偏爱哪一个。

  但家有懂事的“别人家的孩子”,妈妈遇到的问题截然不同。节目中,女儿“怂恿妈妈”生二胎,原因是担心“我上了大学以后,你们多孤单,想让弟弟多陪伴爸妈”。她理解“爱我们刀子嘴豆腐心的爸爸”,“为了照顾弟弟,他已经两个月没有睡过整觉了。”而妈妈从115斤胖到160斤。她经历了两次胎停,才等到弟弟的到来。因为懂事,在住校期间,怕爸爸妈妈担心,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因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怕他们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这样“懂事”的她却希望弟弟活成一个单纯快乐的人,“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勇于索取,能被拒绝”。这样的孩子让妈妈“感动哭了好几天,都担心自己会哭得回奶”。妈妈骄傲地说,“你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周围的亲戚朋友多羡慕我,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这个节目一播出,全国人民都要羡慕我了。你的弟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弟弟。”但也希望女儿,“做你自己,不要太委屈自己”。

  这样“懂事”的孩子令观众感动,也让观众心疼。

  记者联系到了节目中女孩杨栩楠的妈妈张智燕。她告诉记者,感谢给予“澄清”事实的机会。看了网友评论,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小时候对孩子有忽略的地方,“大家都觉得我女儿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但想想还真没有什么,她一直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是被全家人宠爱长大的。”

  由于妈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上心。张智燕说,孩子比较懂事,可能跟“放手”教育有关。“亲朋好友说我女儿省心,我就是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会吃饭,我就不喂,能穿衣服,就不帮她穿。”孩子学会自己整理房间,即使衣服堆得很乱,妈妈也不动手。“自己找不到东西,自然会收拾。不能让她产生依赖。她不整理书包,忘记带书,下次她自己就知道整理了。”妈妈还说,给爷爷送饭,跟朋友出游,相信她能做好的,就给予她空间。这样培养孩子生活独立、学习自主努力,在班级活跃,还拥有社会责任感。

  女儿杨栩楠在聊天中感觉她确实拥有超乎年龄的认知,她笑说,“我的童年真的没有不快乐!我和妈妈的关系属于闺蜜型,几乎是无话不谈。”现在她还笑说自己颇有“带娃”经验。比较特别的是,每次遇到问题,母女俩都会用写信的方式沟通。“6岁那年母亲节,妈妈就给我写了一封信感谢我的降生。初三中考,妈妈也给我写了几封信,鼓励我不要紧张。这次我写这封信给弟弟,也是想记录一下。”

图片图片

给弟弟写的信

 

  “太懂事”的背后,被催熟的“小大人”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师葛利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除了父母着意培养外,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别人家的孩子”特别地懂事,已超乎同龄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其实,更应该关注这部分孩子并深究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这不仅仅是因为二胎存在同胞竞争,都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同胞兄弟姐妹,从而博得父母、最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爱与认可。”在葛利利老师看来,事实上,有些孩子懂事、乖巧的背后,可能是被催熟的“小大人”。“有可能成长经历中出现了一段或一些不合乎孩子正常发育发展的经验,通常是些负性的,让孩子不得不以懂事、乖巧等来应对,从而孩子学习到为了生存下来,必须要这样而为之,否则会被拒绝、否定或抛弃。”

  而学会适当拒绝,学会说“不”,学会不“乖”,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是敢于直面自我需求的一大挑战。

  “乖巧”与“可恶”的孩子,一样渴望爱

  别以为“别人家的孩子”只是少数案例,其实有的孩子会表现得特别懂事,乖巧,特别懂礼貌,特别守规矩,甚至特别会察言观色,周围人稍有不开心,马上就会联系到自己,认为是自己哪儿没做好,这些都是孩子这方面心理的表现。还有些孩子表现为:什么事都是以别人为中心,哪怕自己不愿意,也不敢说。

  特别闹腾,让父母、老师等周围人抓狂的孩子;父母和周围人(老师或同学)越不待见的事,越是要做……所谓的“最坏、最可恶”的孩子,肯定跟这样“太懂事”的案例没有心理关联?你错了!“其实这也是同样的想得到爱、关注与认可的心理。只是在孩子的经历中,没有通过正向的、积极的、努力的好的方面得到过TA想要的爱、关注与认可,所以反向其成,只能用另一面来获得。”

  一点建议

  如何帮孩子 做回真正的自己

  1、自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关注与认可(既不是缩了水的溺爱,也不是过度关注);

  2、对于家有二孩的父母,“一碗水端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同胞竞争在所难免,最主要是让孩子(无论大孩还是二孩)能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并尽可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倾听、有效能的陪伴;

  3、孩子为了求生存求关爱,可能会发展出讨好的姿态,当父母意识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及时向孩子大声地说出你的爱(中国人的爱含蓄而内敛),让孩子从言语和行动两方面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仅需要孩子自己努力,同时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成就他/她们的高自尊,这样他/她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做回真正的自己。

  4、有些家庭可能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倾向。也许在孩子的记忆中,父母没有当面说过此类的话,但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是能够嗅到父母及其家人的这方面的味道的。所以父母尽可能先询问自己是否也会有这方面的可能性存在呢?如果有,将如何调整?尽可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不认可自己,自我发展不起来。

来源:扬子晚报心理周刊

看全文
下载扬眼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