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


【老记朋友圈】两会上江苏游子深情寄语: 无论走到哪里,总为家乡骄傲

  今年的5月20日,全球的江苏人又将迎来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正值全国两会期间,扬子晚报记者拜访了多位两会上的“江苏大咖”,他们虽然从江苏走向了世界,却始终心系家乡。两会期间,他们也热情参与到“奋进新时代,放飞中国梦”的互动活动中来,放飞新时代的新梦想。一起来看看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与寄语。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可 石小磊

图片

  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

  中国芯总指挥结束“中国无芯片”历史,最难忘校园里的课外活动

  如果您不了解电子行业,未必熟悉“邓中翰”这个名字,但你手中智能手机的芯片,很可能就是由他的团队研发的。1999年,邓中翰回到中国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并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我从小在南京出生长大,18岁去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才离开家乡。”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见到同乡的记者,也罕见地说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小学、初中是在大厂上的,高中读的是南师附中。重视教育是江苏深厚的地域传统,而南京汇集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我得以从小就有机会在学习中成长。”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邓中翰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那些精彩的课外活动:制作滑翔机、学打字、学摄影拍新闻照片……邓中翰甚至还花了一个星期学缝纫,给衣服做领子。和所有男孩一样,中学时期的邓中翰痴迷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下课就打、午休要打,有时中午不吃饭也要打。”采访中,邓中翰翻出手机里一段上个月他打篮球的视频,“你看那个18号就是我,进了好几个球!”眼前的“科技大佬”,好像又变回了那个穿校服的大男孩。

  “韶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家乡的教育特别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这也让我受益至今。”邓中翰说。

  目前,邓中翰正在担任国家重点项目“雪亮工程”的技术专家组负责人。该工程将在公共安全领域,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次我也带来一个提案,希望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在前期积累基础上,建立‘平安中国智能视频网’,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联网能力,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程可控、全时可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信息共享网络。”

  “现在我自己说不了标准的南京话了,但一听到就会倍感亲切。”邓中翰告诉记者,他平时也非常关注江苏、关注南京的发展。“我期待家乡能够利用现有的科教、产业资源,进一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引入重点项目,打造产业地标前沿地,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产业汇集。”

图片

  南通人、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

  未来计划布局养老产业,

  期待家乡如皋走向世界

  浓郁的江淮乡音、说到家乡脸上油然而生的自豪神情……“江苏”的印记,已深深镌刻在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身上。“我是江苏人,是南通如皋人,这份感情永远不可磨灭!”

  当下的月星集团不仅是国内家居行业的巨头,还涉及包括家居在内的商业、置业、工业四大产业,涵盖商业地产、金融矿业、酒店业务、家具制造、家居商业连锁等领域,而这都是当年丁佐宏作为一名小木匠7年打工攒下3000元起步的。不过相对于回望过去,丁佐宏更愿意展望未来。今年全国两会,他重点关注“养老”领域。“中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我平时非常关注养老领域的新闻,希望能尽快建立社会养老体系,减轻年轻人赡养负担,保障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因此,今年我建议鼓励民间资本,以开放市场的心态发展了养老产业。”丁佐宏也透露,月星集团作为服务业起家的企业,希望在老龄化时代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未来也有布局养老领域的计划。

  说到家乡,丁佐宏饱含深情地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如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更美、更生态、更健康。如皋是世界知名的长寿之乡,期望世界更加了解如皋,如皋能进一步走向世界。

图片

  徐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

  主持“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走到哪都为家乡自豪

  如果说导航技术解决了“在哪儿”的问题,那么在此之前,要由遥感技术回答“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这位来自江苏徐州丰县的世界知名遥感专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数字地球”工程。在他心中,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一名“江苏人”而骄傲。

  “我出生在丰县,在南京读大学,所以江苏既是我的家乡,也是我求学的地方,对这片土地当然充满感情。”郭华东告诉记者,因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所以只要谈论起“江苏”,一种兴奋感就会油然而生。

  说到备受关注的“数字地球”工程,这位40年的“老遥感人”打开了话匣子:简而言之数字地球就是“给地球拍照”。虽然遥感技术已经面世多年,但随着近年来大数据时代来临,“数字地球”的内涵已从20年前的“把地球装进计算机里”发展为今天“地球大数据”——给地球“拍照”已远不止获得影像资料了。装上“大数据翅膀”的“数字地球”,可以监测、预测自然灾害、环境变化,为各个行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我们正在承担‘地球大数据科学’的专项工程,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发展目标中的6个重点发挥作用。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预期能取得好的成果!”郭华东说。

图片

  盐城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心中对家乡永存感恩之情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身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引起了全场记者的关注。这位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出国门,展示给全世界的江苏人,已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领头人。

  三十多年来,吴为山以中国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素材来进行创作,到目前已经创作5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都在世界各地,也在中国大地上展示。这些人物饱含着中国文化精神,他们的脸上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也表现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最优良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所以这些作品是受到世界欢迎的。

  2018年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时,他塑造了5.5米高的马克思雕像。当时有人建议他把马克思雕像做成一个儿童时期的马克思像,吴为山坚持把马克思塑成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熟悉的形象——长长的胡须和头发,体现着他伟大的智慧,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不久前乌拉圭副总统访问中国,他们专门到吴为山的工作室来发出邀请,要把孔子、老子问道的雕像立在乌拉圭首都广场,而且要把这个地方命名为“中国花园”。前年,巴西把中国的孔子像立到了那里,并把库里提巴市的市政广场进行了改造,命名为“中国广场”。

  这些年,吴为山的足迹和作品走向世界各地,但他也经常“回家看看”,他说:“江苏大地给了我机遇和展示的平台,所以我的心中永远存在感恩之情。”吴为山的作品遍布江苏大江南北的多个城市,南京有几十座雕塑,无锡有他的雕塑公园,苏州有一大批他的作品立在火车站,常州也有革命纪念地等,他的家乡盐城东台更是他最早创作的地方,南通、镇江、徐州、连云港、淮安,都有他的雕塑作品。

  “每次从北京回江苏,不管走到哪个城市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吴为山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南京到老家东台,要坐6个多小时汽车,早上出发,傍晚才到,现在2个多小时就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江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南京的江苏大剧院、新的美术馆,这在过去都不敢想象。”吴为山现在还经常回江苏。他还告诉记者,他已经得到了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的消息,如果没有特别的国际活动,一定会回江苏来参加。

来源:扬子晚报网      编辑:江音

看全文
下载扬眼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