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


【暖新闻】大山深处的金婚夫妻从未合过影 南京学子帮他们实现了心愿

 “在贵州独山,我们为300余对老人拍摄金婚照,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用相机和笔记录下他们对岁月的回忆,见证了贵州在脱贫攻坚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南师大支教团志愿者这样分享赴西部支教、扶贫的经历感悟,在这段文字里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昨日,扬子晚报记者联系到了几位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王赟   图片由南京师范大学提供

图片

缘起:结婚近50年,没有一张合影

“我记得是一次下乡家访贫困学生时,照例给学生和长期照顾她的爷爷奶奶拍了一张合照。临走前,学生的爷爷却恳求我们再给他和奶奶单独拍一张照片,原来,爷爷奶奶结婚近50年,没有一张合影。”赵威,现在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他曾是南京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他在贵州支教,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就想在独山也许有更多的老人有这样的拍照需求,于是,从2017年9月开始他带领着支教志愿者们免费为当地老人拍摄结婚纪念照。

卢柯言也是第十九届支教团团员,她说,他们大多数会在去家访和做扶贫调研的时候为老人拍摄,有一段时间也专门下去拍过。所以,在贵州独山县下辖的十多个贫困村里经常穿梭着他们的身影。这里地处偏僻,部分地区交通闭塞,老年人口占15%以上。很多老人没拍过结婚纪念照,甚至从没拍过照片。

图片

“给老人拍照穿的婚礼服是我们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参与拍摄的吕潇介绍,当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有些爷爷会害羞地挽着奶奶的手,露出灿烂笑容,那一刻,很温暖美好。

除了拍照片,他们还会听老人口述历史,并整理称文字和影视资料,这项公益活动他们取名为“金婚照里的五十载光阴”,几千张纪念照、生活照不仅记录老人们生活的点滴变化,更以独特视角呈现独山脱贫攻坚给人民带来的改变。

图片

传承:倾听老人们的独家历史记忆

“在我看来老人就像是一座宝库,他们所经历的是我们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拍摄金婚照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把老人和青年人联系起来的桥梁,我们借着这个桥梁去走进老人,走进他们所亲历的历史,经由他们口述,然后我们将这段平凡的历史记录下来,总有一天,平凡将会被再次提起,从而丰富历史的脉络。”王俊姣目前仍在贵州支教,她是南师大第二十届研支团的一员,从去年开始,她也参与了拍摄金婚照公益项目。

她告诉记者,村里的老人们到了暮年,百无聊赖,也很希望家里热闹一点,他们每次去老人们都很开心,听他们说说话,和他们聊聊天,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空巢老人的寂寞。“我们不会一味追求拍摄照片的数量,会更注重项目的质量,希望能够给到老人们真正的关心,所以很多老人我们都多次回访。”

未来:用3年时间为300对金婚老人圆梦

截止到今年5月份,该志愿团队在独山县免费为近80对老人拍摄了结婚纪念照。他们的目标是到明年完成为300对老人拍摄结婚纪念照,并制作影集、出版一本小城故事书和纪录片。

赵威说,“金婚照”里他们遇到过黄埔军校十八期的抗战老兵,也遇到过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手艺人,但更多的,是一辈子平平淡淡却有着属于自己独家记忆的老人们。“这些影集、影像资料与故事册,就像一份特殊的礼物,它不仅将继续陪伴着这些老人和他们的故乡,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见证着独山的历史变迁与人文精神,也见证着我们和这座小城之间的浓浓羁绊。”

【金婚照里的故事】

为96岁的黄埔军校抗战老兵拍金婚照

图片

第十九届支教团团员聂旭东告诉记者,在他们拍摄的金婚照中,有一位抗战老兵让他印象深刻。这位抗战老兵韦永扬今年已经96岁,他十二岁时便报名加入了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进行学习,为期四年,十六岁时离开了军校。“老人在讲到黄埔军校这四年的军校生活时,显得很是激动。”

老人回忆说,当时抗战时期物资匮乏,学习生活相当艰苦。照明用的是自制的桐油灯,大米则由学生到三合、荔波和独山各区仓库搬运。入伍生穿的是粗布军装、草鞋,吃的是粗粮淡饭,还几乎吃不饱。冬无棉被,每人仅发一床粗毛毯。学生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到操场集中早操。白天除用餐和午睡,其他时间全在上课;晚上自习;每周两晚训练夜间作战;每周二、五晚上,晚饭后的六至九点,学生被命令到野外接受对陌生环境的训练。“当时的学生们亲身感受或亲眼所见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义愤填膺。”

王俊姣去年也曾对韦永扬老人进行回访,她说,老人虽然高龄但身体非常硬朗,非常热情地迎接他们进家门。“知道我是学习历史的,拿出他的日记本和起义人员证明书、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拉着我津津有味地给我讲起了他当兵时候的故事,讲他们怎么从南方一路艰难跋涉到天津等等,临别的时候还叮嘱我们要常去看他。”

看全文
下载扬眼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