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


在江苏书展上遇到敬一丹,她说,向我遇到的一切致意

图片

“我希望这条线,不是在退休这一天就停止,而是一个逗号。逗号之后,还有很多种可能。”6月29日,“镜头内外的目光——敬一丹读者见面会”在第九届江苏书展举行,现场熙熙攘攘围满了敬一丹的忠实观众和读者。她通过新书《我遇到你》《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与读者分析自己的工作生活心得。

图片

“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
作为著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是中国舆论监督史及现代公民成长的见证者。她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形象深入人心,真诚、朴素、知性的主持风格让她赢得各年龄层观众的信任。
敬一丹 2013 年横跨海浪滔天的德雷克海峡,去了一趟南极,清澈的净土让她深思和回望,于是酝酿了以写书的方式告别职业生涯的想法。在退休前两年的倒计时中,写作让她沉淀、充实,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写本书,对自己是个交代,跟观众和读者是个交流。”《我遇到你》是职业生涯的小结,“这是一条贯穿线,是职业的一条线,也是人生的一条线,我希望这条线,不是在退休这一天就停止,而是一个逗号。逗号之后,还有很多种可能。”
敬一丹说,书名之所以是《我遇到你》,是“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她遇到了广播和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遇到默契合作的同事,遇到麻风娃、孤儿、贫民、残障、导盲犬,遇到雾霾、水危机、荒漠化、资源危困 …… 央视 27 年,“沉淀下来的,是我所珍视的各种遇到。这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

图片
“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在书中,敬一丹自嘲 “迟钝”。“我对年龄和性别有点迟钝”,可是,“迟钝,也许成全了我” —— 28 岁连考 3 年考取研究生,33 岁从广院老师转变角色到央视当主持人,38 岁创办《一丹话题》,40 岁加盟《焦点访谈》…… 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同事都比她小很多,比崔永元大 8 岁,比水均益大 8 岁,比“渴望年老”的白岩松大13 岁。刚到电视台时,不会化妆的敬一丹急坏了台长;平时采访、出差、走山路、熬夜编片等,也没觉得需要与男同事有所不同——在一派青春和创新的跃动中,央视的燃情岁月犹如马拉松赛跑,敬一丹说自己是被“裹挟”着前进的那个人,“他们总是给我一种推动,我想偷懒都不行。”
“《焦点访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坚持 20 年留下来的,差不多都是具有同一个特点:韧性。身处舆论监督前沿,审片过程如履薄冰。”顺利通过的,笑着出来了,也有偷着乐的;没过的,沉着脸出来了,也有偷着哭的。如果连着被毙俩仨节目,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纯洁理想也打了折扣,真想拂袖而去,夸张地说,死的心都有了。“这时,工作手册告诉我们 :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

图片

不该被忘记的“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独特现象。末代工农兵学员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与骄傲,也背负着因形势变迁带来的种种心理压力。无论如何,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终结者与先行者。敬一丹作为亲历者,面对今天和明天,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体现着媒体人特有的纪录意识和传播意识。
她说:“我们的记忆,不仅是我们的。如果我们忘记了,如果我们不留下痕迹,以后的人们怎么知道那些事情曾发生过?就连我们的孩子都会模模糊糊将信将疑。趁我们还没有忘记,写下来吧,留给孩子。”
为展现中国具有时代特色的青春,敬一丹与同学们在写作《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时,在封面设计、写作编排、图片绘制、照片选择上,颇费心思。书中 60 张手绘图,形象地再现了 60 年代、70 年代的生活场景。封面底部是 16 个二维码,以新媒体形式展示历经 41 年时代变迁后的新姿态。而 20 多位“50 后”的亲身讲述,又以小见大,既是个体故事,又展现时代变迁。可以说,既是一部特殊的人生档案,又是一幅大时代的拼图。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乐涛 蒋文超摄影
 

看全文
下载扬眼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